人體脂肪何處來?

容易致胖的食物

輕醣食物

身邊總會有人,將減肥當作終身事業,聞「脂肪」而色變,但致肥的元凶,其實往往不是脂肪,而是「醣」。要體態健美、活得健康,身體必需要有脂肪,卻也不可囤積過多肥膏,所以要對人體脂肪何來,有基本的認識。

吃米飯、麵包、麵食、糕餅、薯條、冷飲等含醣食物(亦即碳水化合物),身體需要胰島素分解和吸收,當醣類進入血液,就變成血糖。胰島素是胰臟分泌的荷爾蒙,在身體攝取醣類時釋出,作降血糖之用,當肌肉和脂肪細胞吸收血糖,血液中的血糖值便下降,肌肉細胞將血糖轉化為能量,用剩的便以肝醣形式儲存,部份則儲於肝臟,但儲存量是有限的。

一般情況,肝臟可儲肝醣70至80克,肌肉可存200至300克,額滿之後,便轉化為脂肪,主要囤積在身體兩部位:

1. 皮下脂肪 -- 皮膚底下

2. 內臟脂肪 -- 固定腸道等消化管外膜層上

皮下脂肪容易積聚於腹部、臀部和腰間,令下半身肥胖,被稱為梨型肥胖。內臟脂肪主要囤積於腰腹,稱為蘋果型肥胖。

上個世紀,在美國因肥胖致死問題嚴重,所以在1971至2000年,鼓吹脂肪有害及節食減肥,風氣更蓆卷全球。經歷三十年才發現,美國男性肥胖率反而由14.5%增至30.9%。減脂為何卻變成增肥?原因是吃多了醣類。

原來肥胖的主因並非進食太多脂肪,而是醣類食物。

脂肪是什麼?從化學成分上來說,脂肪是由甘油和脂肪酸構成的「三酸甘油酯」。成年人的體脂率正常範圍是多少?女性為20至25%、男性15至18%。人體若脂肪不足,會導致一系列問題,因為機體需要脂肪來維持多種生理功能。

脂肪是構成身體細胞的重要成分,尤其是大腦、肝臟、腎臟等器官。

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等營養成分是脂溶性的,膳食中需要配合脂肪,這幾種維生素才能被人體吸收。

由脂肪產生的熱量約為蛋白質或碳水化合物的2.2倍。皮下的脂肪組織是保護身體的隔離層,能防止體溫散失。脂肪更有滋潤皮膚、保護內臟器官和防震的作用。

脂肪在維持能量平衡方面作用巨大。當吃得多活動得少,脂肪組織會將多餘的能量以甘油三酯的形式儲存在脂肪細胞的脂滴中。當長時間無法進食,這些甘油三酯會被分解,成為供應能量的脂肪酸,通過血液運輸給需要能量的器官。

在臨床上,體脂率高的癌症重症病人,往往比體瘦者活得更長。

對脂肪雖然不必過份恐慌,但是胖在肚子,並非中年人必然的體態,要提防潛在有血管硬化和阻塞的健康問題。想有效消除內臟脂肪,令血糖不再亂飆,有人嘗試輕醣飲食,頗有成效。原則上只要澱粉質吃得比平常少就是減醣,有營養師推薦將醣類攝取從總熱量的55%降到20至40%。含醣食物包括全穀雜糧類、水果類、奶類,而其他可吃的種類包括豆、魚、蛋、肉類、蔬菜類、油脂與堅果類。

脂肪細胞的油滴結構